> 要闻 >

国际青年“洱海夜话”: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2-08-30 08:25:42       来源:云南日报

8月28日,“国际青年中国行·云南”活动圆满结束。5天行程中,18名国际青年代表走访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工厂、村庄、博物馆,游览了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了解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非遗传承保护、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高原湖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实践,并参加27日晚举行的国际青年“洱海夜话”和28日举行的洱海论坛主论坛。

“月光洒下来,晚风吹过来,翻过苍山来看妹,害怕妹不在……”在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阿尼么村,007艺术农庄创始人、云南本土音乐创作人李永康在歌声中表达了山区彝家人脱贫致富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澳大利亚青年代表李泽西感言:“这里的乡村振兴项目是可行的。”

未来,农文旅融合项目越来越多,如何保持竞争力,保障村民持续增收?李永康回复:“通过艺术家带动艺术村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只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可持续的项目。”

在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来自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平台的专家向青年代表们介绍了项目的搭建、面源污染精准防控的技术原理、服务农民的创新模式等情况。韩国青年代表艾玛提问:“团队开发的试验田是否已经形成规模?是否具有成果转化的潜力?”绿色种植与产业平台负责人丛汶峰介绍,团队目前开发了十多种作物的种植模式,其中富硒油菜苔、有机稻、紫皮土豆等已初见成效。

就职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美国青年代表李洁琳说:“我的工作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湖泊水体保护的案例。我认为农民、政府、科学家和社会团体形成保护合力,推动降污减排工作非常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大理得到充分展现。”

在国际青年“洱海夜话”活动中,复旦大学学者博蒙迪阐释了“去增长”的理念。他表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后,从追求更多增长进入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即“少即是多”的发展理念,这将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巴基斯坦青年代表梅兰阿里从几次产业革命回顾了人类碳排放的历史,从技术路线和社会责任两方面切入,分析了从减排和捕捉二氧化碳两个方面入手实现碳中和的方法。

远景能源(上海)零碳产业方案工程师李靖亚表示,自己正在搭建中美两国的青年互信平台,通过寻求共识汇聚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力量。

中方青年代表也分享了大理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与担当。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助理沈剑分享了团队坚守大理12年研究入湖河流污染控制技术、升级改造和运营管理多个污水处理厂的经历。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讲述了创立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过程,介绍了绿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 国际青年 洱海夜话 农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