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展“烟粮协同”课题调研活动

时间:2022-09-22 09:03:27       来源:云南日报

金秋时节,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也即将迎来成立40周年的纪念日。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烟粮协同”团队、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专家团队共同组成的调研采访组,同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理市、永仁县等地开展“烟粮协同”课题调研采访活动,探索成功经验,推动全省“烟粮协同”新发展。

烟粮轮作 促农增收

9月13日下午,调研组来到巍山县。巍山县是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烟区之一,多年来,巍山县坚持科技创新,抓实绿色生产技术,促进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种植,探索出一条“烟粮协同”新路子。

来到巍山县大仓烟站,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烟叶大丰收景象:辖区内各个收购点的烟农代表拉着烤烟来到烟站交烟。收购大厅里,一摞摞金黄色的烟叶高高堆起,烟香扑鼻,参与收购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按照收购流程对烟叶进行质检、分级、过秤、打包,烟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调研组又驱车赶往巍山县永建镇“烟+青贮(鲜食)玉米”套种高标准示范区,现场观摩烟后套种玉米的种植情况。来到示范区,只见广阔的烟田里,烟叶早已采收完毕,砍下的烟秆整整齐齐堆放在路边,套种的548亩玉米身姿挺拔、长势正旺,绿油油的叶片迎风招展,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与这片套种玉米一路之隔的,是永昌农业饲草料储备加工交易中心。调研组远远就听见轰隆隆的机械声从厂房里传来。据了解,片区内达到标准的青贮玉米收割后,会统一运送到加工交易中心,通过机械设备粉碎成青贮饲料,用来饲养肉牛。

巍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永福介绍,近年来,该县进一步实践“烟粮协同”发展途径,创新性地加入了畜牧业作为闭环,形成了“粮、烟、饲”协作共进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1.6万头肉牛,对青贮玉米的需求量巨大。为此,县里签约了12家青贮饲料生产企业,由企业与村民签订青贮玉米产销合同,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帮助村民创富增收。

庙街镇新华村村民朱有普是一位种烟30多年的职业烟农,家里种了28亩烟叶,由于经验丰富、勤劳肯干,往年收成一向很好,每亩烟叶平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刨去成本,每年有近10万元的纯收入。以往,在烟叶交售后,他会在烟田里种上几亩白菜、青菜或者蚕豆等作物,收获后拉到市场上售卖。

2021年,巍山县开展烟后套种玉米试点,县烟草公司技术人员到村子里做宣传,朱有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几亩玉米,没想到收入不错。今年,他把套种玉米的面积扩大到了自己的28亩烟田,县烟草公司补贴种子、肥料,还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套种玉米如何打药、怎样施肥,都讲得明明白白。他按照技术指导进行操作,收获后还有饲料公司来收购,自己不用操太多心,每亩地可以增收3000元。

为了保证“烟粮协同”项目顺利开展,巍山县围绕烟后套种玉米示范项目,邀请朱有勇院士团队到巍山调研。朱有勇院士团队综合巍山县的气候、海拔等条件,提出了套种玉米1万亩的计划。巍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示范项目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7个工作专班,还与朱有勇院士团队联合建设“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为“烟粮协同”提供人才支撑,把技术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

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庙街镇添泽村委会“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探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实验室。来自云南农大烟草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们将在这里驻扎,到田间地头参与烟叶和烟后作物的生产、研究,为烟农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我们推广水旱轮作、烟后套种,就是让烟农创富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烟粮协同’,推动烟叶种植和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凝心聚气,把农村的人才留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曹永福说。

生态优先 烟粮并举

9月15日,调研组来到大理市海西烟叶产业综合体,见到了另一种不同风格的“烟粮协同”发展体系。

以前,洱海附近的农民热衷于种植大蒜,因为大蒜售价高,每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但种植大蒜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杨龙祥说:“如何把洱海保护和洱海流域产业发展协调起来?我们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做:一是洱海高水平保护,二是农民高层次增收,三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州政府把烟叶、蚕豆、水稻和油菜作为洱海流域的保留作物,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把烟叶生产跟洱海保护、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经过几年探索发展,大理海西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初见成效,2021年,海西烟农种烟和非烟作物总收入8382.39万元,户均收入达5万元,“烟粮协同”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示范带动 全省推广

调研组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维的乡夜可腊村。只见绵延起伏的山坡上,散布着一片片烟后套种的玉米地。夜可腊村干部介绍了“烟粮协同”发展和烟后套种玉米的情况。

早在2017年,夜可腊村就开始在烟后套种玉米,全村共有1100亩烟田,其中900亩套种玉米、200亩套种草莓。比起以往套种的其他作物,套种玉米每亩可以减少30至40公斤化肥施用量,减轻了烟农的套种成本和经济压力,推动了当地绿色烟叶的发展。

楚雄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曹敬东介绍:“为深化烟粮融合发展,我们采用烟后套种玉米模式,争取在示范区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烟粮协同’路子。”

夜可腊村党总支书记李学刚说:“烟农们非常支持烟后套种玉米的生产模式。现在有了统一规划,土地不闲置,烟草公司还提供种子,一年算下来,烟叶收入加上玉米收入,村民的收入增加了,都很高兴。”

据了解,全省烟区今年推动“烟粮协同”项目3.6万亩,主要分布在大理、楚雄、文山、红河、临沧5个州(市),形成示范带动、全省推广新态势,加快“烟粮协同”健康发展。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开远市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92万余元。如今,该项目已投入农业生产,成为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临沧市在博尚镇开展“烟粮协同”发展,在碗窑村、永泉村核心区打造“烟、粮、油”一年三熟良性循环生产模式,持续推广“烟粮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一季两熟、一年三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精心制定综合体产业布局规划,在综合体覆盖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烤烟生产核心区和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积极构建以烟稳粮、烟粮轮作、和谐发展的轮作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烟叶生产、粮食安全、生态协调发展。

此次调研活动表明,“烟粮协同”是探索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烟农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前景可观、大有可为。我们坚信,只要走好“烟粮协同”发展新路子,云南烟区的粮食生产更稳,烟叶产业更稳,农民收入更稳。

标签: 一季两熟 一年三收 一年三熟良性循环生产模式 永泉村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