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肖时英:一生做好一件事

时间:2022-09-15 08:36:13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普洱因茶而名、因茶而兴。在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普洱市涌现出无数为普洱茶产业发展贡献一生的人,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肖时英就是其中的代表。

肖时英被誉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他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选育工作,用科技工作者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茶味人生

8月16日,肖时英在普洱市逝世,享年91岁。肖时英一生从事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选育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工作,解决了云南大叶种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片茶叶足有巴掌大小,同学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老师说,这是云南大叶种茶,它的根在遥远的云南。当时,武汉大学农学系茶专科学生肖时英被这片云南大叶种茶叶深深吸引住,就此和云南大叶种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50年代,肖时英考入武汉大学农学系茶专科,开始学习茶、研究茶。他的爱人张木兰和他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怀着对云南大叶种茶的向往,他们告别老家湖南,主动打报告要求到云南从事茶叶方面的科研工作。第一站是当时云南唯一的茶叶科研单位——勐海茶叶试验场。此后,他们伉俪同行,扎根边疆,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云南茶。

其间,肖时英曾有多次机会离开边疆回到内地知名大学任教,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离开云南,就等于离开了研究茶叶的土壤,他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我深爱着这片孕育了马帮文化、生长着大叶种茶树的土地,云南已经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心灵家园。我把云南人民当作知心的朋友,并竭尽毕生精力研究、开发云南大叶种茶树。”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肖时英动情地对记者说。

“在边疆生活虽然艰苦,茶叶科研工作却带给我欢乐和力量。”从勐海茶叶试验场到普文农场,再到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当时为普洱茶树良种场),肖时英从未脱离心爱的茶叶科研工作,他一直坚守在茶叶种植、科研、发展的第一线,在技术员、技师、农艺师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为普洱茶产业默默奉献一生。“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我年轻时来云南搞科研,选育大叶茶良种的梦想。”

一生以茶为伴。2017年12月7日,肖时英虽年事已高,仍决意带徒,依托时木茶厂立体生态茶园,现场教学,力争多为茶产业发展做点事,让科研成果后继有人。2017年至2020年,肖时英共招收2批学徒50余人,每批学徒学制为1年,学徒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以及省内昆明等地。

肖时英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在带学徒、育良种、建生态茶园、写书传经验,茶味充盈人生。

科技兴茶

走进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松树岭的时木茶厂立体生态茶园,国家级立体生态茶园标准化示范区的牌子十分醒目。130多亩的基地面积虽不算大,却内藏玄机:茶树修剪成“厂”字形立体树状,形成两个采摘面,较一般平面树,茶叶产量和效益提高近2倍;立体茶园在同一梯台上,搭配种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能有效调剂劳力,便于及时采茶;茶园里不仅有云南大叶种、福建小叶种,甚至还有印度阿萨姆种,堪称茶树品种的大观园……肖时英一生中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在茶园里鲜活地展现出来。

肖时英刚到云南时,茶树都是古茶树,繁育不仅受限于茶籽,而且繁育出来的茶苗亩产量不过20多公斤,质量参差不一,导致普洱茶成品品质良莠不一,很难保持稳定的品质。因此,改良茶树品种和解决茶树繁育问题成了普洱茶发展的关键。

肖时英常在深山中选出茶树进行观察,再从中选出性状优良的茶树测记产量和试制茶叶,最后筛选出性状特别优良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为了研究茶树的光合作用,他寒冬腊月食宿在茶园,每小时观测记录一次,风风雨雨来往于茶山、茶园、茶厂和实验室之间,收集数据,做种性观察、品种比较、理化分析、适制性试验。

通过扦插繁殖,肖时英解决了茶籽不足的问题。他做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试验,试验成功的“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成活率高、成长更快,使云南大叶种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翻开了云南大叶种茶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肖时英选育的“云抗10号”茶树良种个头不高,枝条上却布满了数不清的芽头,它是肖时英和爱人1954年从南糯山自然群体选育的茶树无性系“54-20”,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成为云南茶叶种植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优良品种。

1973年底,一场严重的霜冻灾害袭击了勐海,最低气温零下5.4摄氏度,达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结冰期长达半个月,霜期持续两个多月。受冻的茶园面目全非,95%的茶树树皮开裂,叶片变色卷缩,像被大火烧过一般。但“云抗10号”却经受住了这次严酷考验。

1987年,肖时英和张木兰正式调入普洱茶树良种场工作。在这里,他们放开手脚搞科研、搞创新,为了摸清云南大叶种茶品种的家底,解决云南大叶种茶良种繁育难的问题,收集更多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传承和发扬普洱茶传统工艺,肖时英深入易武、澜沧、双江、凤庆、景东、景谷、大理等地,开展调查和科学研究。选育出“云瑰”“云梅”“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5个无性系茶树良种,分别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小苗移栽、茶籽直播、茶树系统修剪、合理密植等新技术向全省推广。

肖时英成功探索试验出移栽半年生茶苗、茶籽直播等技术,并在全省推广,他还试验了大面积茶树修剪新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叶种茶生长特点的修剪技术等在云南茶叶种植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一系列技术标准。

1993年9月,肖时英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他没有放下研究了几十年的云南茶,而是来到距普洱市区10多公里的山上,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建起时木茶厂,实践探索立体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并不是为了赚钱,有相对固定的茶园,更便于做科研。”肖时英说,想把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加以验证和实现,就租了山地垦建成示范性的立体生态茶园,并继续为云南这片土地选育、推广一些无性系茶树良种。

一生只为一株茶,这是肖时英生前对自己的评价。他在《我们亲历的普洱茶》一书中这样写道:“木兰(肖时英的爱人)和我,一生为茶。”“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茶叶生涯,几经坎坷和沧桑,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唯有为云南大叶种茶树去耕耘、去开拓、去创新,始终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和追求。”

接力前行

古树茶口感到底好在哪?古树茶内含物质与现代茶园栽种的茶叶相比,有什么优势?普洱茶市场兴起,现代茶园的明天在哪里?退休后的肖时英一直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肖时英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给出了答案:“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茶农,还关系到茶企以及广大消费者。要发展好茶产业,从我几十年的种茶制茶经验来说,走有机化道路、培育好良种、坚持创新发展这三件法宝不能丢。”

2018年,肖时英起草了针对普洱市地方标准的《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并于2018年12月30日由相关部门发布实施,对全市现代茶园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2年7月,《时木茶厂立体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推广方案》已由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制定完成,拟在全市推广。项目推广后,平均每亩新增鲜叶200公斤,每公斤鲜叶按8元计算,茶农每亩可增收1600元。

去年8月,普洱茶产业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普洱市5000吨低氟普洱茶成功进藏,现代茶园普洱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普洱茶产业每次新发展的背后,都站着像肖时英这样的“巨人”以及一代又一代茶人不计回报的奉献,他们把时间和生命物化成一株株茶树,用一个个茶树良种、一项项科研成果,书写了普洱茶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他们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茶就是他们的孩子。”谈起肖时英夫妻,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启忠感慨万千。20世纪90年代,全国茶业界认为云南绿茶口感不佳,为了彻底改变大家对“云南味”的偏见,肖时英和张木兰率领团队通过改进机械、创新加工工艺、研发新品等措施,研发出龙生名优绿茶系列产品,云南绿茶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随后,肖时英、张木兰和朱启忠3人带着11个行李包毅然踏上前往广东、浙江、湖南、上海、江苏的列车……每到一处,他们就前往茶叶交易市场邀请消费者免费品尝,请专家测评指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最终得出结论:云南优质绿茶的关键在于加工工艺。得到市场认可后的云南绿茶,干毛茶价格从每公斤10多元涨到了每公斤100多元,且供不应求。

这次成功之旅,吸引了大批的茶企、茶农纷纷前来请教学习,茶树良种也得以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由20多公斤提高至数百公斤,普洱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肖时英和张木兰的创新经验,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有机茶园发展,赋能普洱有机茶产业发展。

“我们作为新一代茶人,要接好肖老手中的‘接力棒’,学习和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不断创新突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茶科技’推动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普洱市科技局局长、普洱茶研究院院长严亮说。

从追梦少年到圆梦普洱,肖时英将他的一生“种”在边疆万亩茶园中,将云南现代茶园种植当作毕生事业,将科技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作为一名茶人和科技工作者的傲然风骨,向后人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批批茶人为产业振兴砥砺前行。

标签: 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肖时英 普洱茶研究院院长严亮 云南现代茶园种植 普洱茶产业每 时木茶厂立体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