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来宾讯(记者 陆月玲 蒋晓梅 通讯员 韦方奇)说好普通话,对学龄儿童来说易如反掌,但是对说了几十年方言的农民来说,并非易事。广西的推普员们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逐字逐句地教,农民们对着口型从头开始学。经过10年努力,广西普通话普及率从2010年的80.7%提高到2020年的85.68%,超过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将近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
为了提高六蝶村村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推普员还准备了奖品作为奖励。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学以致用 说好普通话 好活找上门
7月14日,记者来到来宾市忻城县采访,几名农民“学霸”用普通话流利地讲述了她们的经历。
“之前普通话不好,外出打工只敢跟同乡进工厂干活,见别人当保姆收入高,根本不敢试。”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的罗月群曾去福建打工,普通话成了她的短板。为了学好普通话,她网购了教普通话标准发音的书,但进步不大。2019年,得知村里要开普通话培训班,她欣然报名,从此一期不落。今年2月,附近工地需要人做14个人的中餐和晚餐,每月2500元工资。在当地人眼中,这是个好工作,每顿饭只花1个多小时,剩余时间还能照顾孩子,还不耽误养蚕。但这14人都是河南人,应聘者普通话不过关没法交流。最后,罗月群战胜了其他应聘者,赢得了这个工作。她说如果没有经过普通话培训,自己一定没胆量去应聘。
红渡镇六蝶村的蓝秀芬是村里学习普通话的“学霸”,年年获得优秀学员证,她原来只想方便交流,却没想到一份好工作也找上门来。今年7月,她刚被六蝶村委聘为防贫网格员,负责村里的返贫风险排查,每月发放1700元补助。六蝶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泽江介绍,蓝秀芬家庭经济困难,如果她说不好普通话,无法如实反映调查的问题,就算村委想帮她也有心无力。
说起普通话带来的变化,六蝶村的罗炳娜打开了话匣子。她是当地一家农家乐的餐厅服务员,负责点菜。近年来,外地客人越来越多,之前她普通话说不好,语气生硬,常让人觉得不够亲切。当游客问起当地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罗炳娜很想为本地旅游打call,她讲得手舞足蹈,对方听了却一脸懵。最尴尬的是,附近工地有几名常客是内蒙古人,想吃面疙瘩,做法说了几次,罗炳娜都没听明白,端上来的面条让客人直摇头。这几年,村里的普通话培训班她都积极参加,普通话进步很快。她说:“前不久,内蒙古客人又过来吃饭,还夸我普通话变好了。”
据了解,忻城是原国家深度贫困县,现在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过去村民交流多用壮语,这也导致其与外界交流存在障碍,外出务工受影响。2018年以来,忻城县红渡镇六蝶村、六纳村等先后启动实施了“推普脱贫”“普通话+技能”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掌握普通话。这几年,很多经过培训的群众走出了大山,在县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脱贫致富。经过推普,忻城县超过90%的脱贫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
六蝶村参与普通话培训的学员比拼普通话。
下一页 |
第 [1][2][3][4][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