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战”胜贫困“智”断穷根——兰坪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2-06-21 09:26:41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易地搬迁圆了几代人的安居梦,也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帮助他们“战”胜贫困、“智”断穷根,开启了搬迁群众幸福新生活。

“搬出了破旧的木架子房,住进了独幢的小别墅”“高楼洋房”“家门口有了产业园,发展产业、务工两不误”“环境美、设施全,农特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近年来,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安置点群众有讲不完的话和道不尽的喜悦。

兰坪县委书记熊文彬到通甸镇调研时表示,要提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升级,在公共基础设施与地方文化特色上下功夫;乡村建设要有前瞻性,公共设施的美观及内涵十分重要,公共设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及人文风俗,多用乡土的手法提高乡(镇)建设水平;要用生态的办法提高乡镇品质空间,而且还要植入一些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于乡村。

如今,在兰坪县每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高楼、一个个社区服务中心、一所所幼儿园、一间间文化书屋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兰坪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正与全县人民一道谱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幸福是什么?和玉龙自信地说:“在通甸镇易门箐易地搬迁安置点生活就是幸福。”

通甸镇是兰坪县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着205户834名搬迁群众。时至今日,被当地群众称为“易门箐幸福新村”的这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已满5周岁,村民们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兰坪县人大常委会三级调研员和义松带着记者绕着安置点转了两圈,边走边介绍相关情况。从交谈中能看出,他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熟记于心。他说:“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和风细雨、细致耐心。为了让外出打工者能安心,让在家群众住得更加舒心,我们及时掌握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经常入户家访,主动帮助搬迁户排忧解难,特别是对一些老幼病残贫困家庭更是跑得勤、帮得多。”

和义松介绍,易门箐集中安置点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配套修建了一个养殖小区,既可以让搬迁下来的群众发挥传统养殖的优势,还可以有效解决搬迁点因分户养殖造成的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此外,该安置点还配套建设戏台、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场地,发动群众组建民族歌舞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新家有“乡味”。其余配套建设的幼儿园、菜市场、扶贫车间等正在建设之中,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易门箐新村,正逐渐让贫困户的“安居梦”变成现实。

群众“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而要让他们在城里“稳得住”,则需要干部用心、用力。

如何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搬新家:

“想不到这里的生活这么方便”

走进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易地搬迁安置点,只见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房、白灰相间的墙体、一个挨一个的“小花园”“小菜园”……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之间,显得格外俏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易门箐集中安置点在广东省珠海市的对口帮扶下于2016年启动建设,共安置205户834人,为弩弓、东明、箐头、河边等10个地质灾害频发、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地方病高发及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委会的困难群众提供便利。

据易门箐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利宝介绍,为了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提升新居绿化、美化水平,安置点在建设过程中专门为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老百姓在房前屋后能够种植瓜果豆菜、花草树木等,这样既展现了本地农家庭院的生活情趣,又美化了民居环境。

走进村民和玉龙家,庭院里除了种着一些茄子、豌豆、辣椒等蔬菜以外,还专门分出一小块地,搭上遮阳棚,种了一些重楼,整个院落绿油油的,生机盎然。水泥走道两旁摆放的几株精致盆景,更是成为这个庭院的点睛之笔。和玉龙今年57岁,他们一家4口是2017年底从弩弓村搬迁到易门箐,妻子因病导致高位截瘫多年,所幸的是上身还能活动,搬迁到新居后,老两口为了补贴家用,开始手工缝制民族服装。

“在弩弓村住了大半辈子,交通不便,缺水少电,加上我们俩身体又不好,儿子和儿媳都只能在家照顾我们。现在新家这边环境好,去哪里都方便,关键是社区干部非常关心我们,经常来家里走访、帮忙。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做出来的民族服装也都能卖得出去。”和玉龙说。

变居民:

“社区服务很好,事事不用愁”

为确保搬迁入住的各族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通甸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搬迁农户的后续发展。帮助迁入农户以房前屋后“微菜园”的形式发展庭院经济,并建设3510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进行统一养殖;引导农户流转原住地的土地、草场、林地、林权等资源,以入股或出租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集中规模经营,促进群众增收;签订就业和劳务输出协议,所有农户可就近在农业产业园区里务工,也可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规划建设扶贫车间,就近解决搬迁农户的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想不到社区生活这么方便。我还在社区找到了工作,这么好的条件,咱还有啥理由不好好奋斗呢?”村民熊玉全说。

“家里的电炉子有些故障,能不能请人来看看?”2021年11月25日,和玉龙拨通社区的电话,不一会儿社区就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维修。

“不管啥时候,只要有需要,打个电话或者在微信群里‘喊’一声就行。咱社区服务好,事事不用愁。”说起社区的服务,和玉龙赞不绝口。

社区网格员代办帮办,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小餐厅为特殊群体送餐上门,小课堂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在易门箐社区,细致周到的服务让群众有幸福感。

入住安置区后,群众从村民变居民,社区生活新秩序也需要尽快建立。

和义松告诉记者,搬迁群众入住的第一天起,乡(镇)干部就开始走家串户,一边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唠家常、谈政策的方式,帮助搬迁群众放下思想包袱,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一边建立搬迁群众困难诉求台账,严格落实1天内研判、3天内反馈、5天内回访的“1+3+5”工作机制。

和义松又说:“我们通过实施社区小管家、小平台、小餐厅、小课堂等工程,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比如,社区11栋楼被划分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选配一名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搬迁户为网格长,形成‘支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网格长’的‘小管家’管理模式,落实医保、社保、就业等惠民政策。”

兰坪县通甸镇58同城蓝莓种植基地,村民们一边平整土地一边栽种蓝莓苗。而旁边的草莓种植基地里,易门箐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几位村民正在清除杂草。说起打工的收入,村民赵长青说,在草莓种植基地里打工,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是3000元,老婆在公司的另一个基地打工,每个月的收入是2400元。

在兰坪县通甸镇58同城蓝莓种植基地,像赵长青和杨树周一样在这里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每月能挣到24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工资。有了产业的带动,让他们不用远走他乡,直接在家门口务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太方便啦。

据了解,小课堂采取“群众点单,政府做菜”方式,由县乡村振兴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分别牵头组成团队,通过巡讲、实训、网络教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搬迁群众开展创业就业培训。

好在了:

“住新房,观念也跟着刷新”

“住楼房环境是好了,可家里的老传统改不了,有个红白喜事还是要举行一些仪式,占用社区广场又怕影响周边的邻居,搞不好还要闹矛盾。”不少搬迁群众都有顾虑。

缺乏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是困扰搬迁群众的一大难题。没有场地咋办?小厅堂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酒席的标准定了,把炉灶、洗菜池、桌椅等基本用具备齐,以后群众操办红白喜事就不用发愁了……”“尽快召开居民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2020年12月,通甸镇易门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新成立的红白理事会正在开会讨论社区红白理事场所小厅堂的建设细节。

易门箐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利宝说:“小厅堂建设主要是统筹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统一管理。一方面,婚丧嫁娶的操办都按章执行,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管理和引导,可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社会新风尚。现在,社区小厅堂的选址已经确定,等征求居民意见后就可以实施了。”

生活更便利,服务更周到,移风易俗也不能缺位。“过去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村民不堪重负。”和利宝说,“以前随礼一次都是100元或200元,而且不少群众都是困难户,光人情花销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社区成立后,我们就召开了居民大会,制定居民公约,约定‘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生日、满月、升学、参军不办,礼金不超过100元’,刹住了攀比之风。”

“住新房,思想观念也要新。原来担心的面子问题解决了,大家的负担减轻了,邻里之间也更和睦了。”社区居民纷纷感叹。

易门箐安置点成了搬迁群众共同的幸福家园。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各族群众就聚集在文化广场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幸福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而哪家有婚丧宴请,都在活动室里操办,下厨做菜、擦桌洗碗、递烟倒茶,自有各族群众踊跃帮忙,不分民族,没有亲疏,就图个热闹、图个气氛,其乐融融。

标签: 兰坪县易地搬迁安置点 通甸镇易门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红白理事场所小厅堂 社区闲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