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踔厉奋进勇攀高峰!昆明市西山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纪实

时间:2022-10-28 09:06:52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十载倾力,西山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十载耕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载奋进,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十载铸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西山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工作要求在西山落地生根,主动以争当发展“排头兵”的姿态砥砺奋进、担当实干,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下一步,西山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踔厉奋进、勇攀高峰,以“争当排头兵”的干事创业精神,以服务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为导向,围绕云南政治中心服务承载区、山水都市品质区、现代服务业活力区三个功能定位,加速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发展、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方面现代化,努力绘就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锚定打造城市中枢定位

西山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与时俱进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目标,确立努力将西山建设成为“充分凸显云南政治中心服务承载、山水都市品质和现代服务业活力特质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的发展定位,为西山未来发展定航定向。

十年来,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01.9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78.75亿元,增长2.4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4230亿元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2%以上,年均增长率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64亿元提升到50.04亿元,年均增长7.2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61万元和1.17万元,上升至5.35万元和2.58万元,分别增长2.05倍和2.21倍。连续4年获评“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2020年荣获“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进位县”称号,2021年位列赛迪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89位。

西山区8个百亿级、近200个十亿级项目在内的约2000个项目落地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全区目前拥有商务楼宇项目110个,楼宇184栋、总部企业48户,税收千万元楼宇17栋、亿元楼宇9栋,滇池后海、云投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大悦城、南亚风情第壹城等“八大商圈”集聚效应不断提高;海口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口磷业、滇凯玻璃、正邦科技等工业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制定区级领导挂钩联系和包保服务企业等工作机制,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听取群众意见、听取企业家意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三个听取”行动,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保姆式”“店小二”服务为企业排除后顾之忧,帮助企业成长壮大。2016年至2022年连续7年制定年度稳增长政策,累计兑现扶持补助资金7.26亿元,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夯牢城乡共同发展基础

西山区串联城区、园区、景区、农区,带动都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乡村经济四层结构融合发展,目前,已经在老螺蛳湾、云纺、万达、南亚风情第壹城、昆钢、云投等重要节点所在中心城区打造主城区组团;在涉农地区打造海口健康养生卫星城、碧鸡会客厅组团(“环草海城市客厅+西山风景区”)、团结民族风情后花园。

以南亚风情第壹城项目为试点,率先启动全市第一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辖区内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52个片区109个村,涉及户籍人口约5万户22万人,均纳入更新改造计划。

昆明西北绕城高速、昆明(岷山)至楚雄(广通)高速建成开通,完成前卫西路等道路建设70条,新增通车里程53.12公里,区内公路里程达667公里。道路综合整治、微循环改造41条,打通断头路及交通节点改造项目12个。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建成道路长度约353公里,路网成熟度约为58.3%。涉农街道共35个行政村(居委会)道路硬化率达100%,225个自然村(居民小组)入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公交村村通,实现碧鸡、海口、团结一体融合主城区的全面连通。

在全市率先启动“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高质量编制完成35个涉农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三带四大产业园区”的区域城镇空间布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累计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3.89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5户,年产值突破105亿元;扎实推进观音山村、百草村滇池沿岸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9个,五年来在全市城乡人居环境考核中均位居前列;完成25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厕所革命”工作经验在全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上交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绿色理念凸显生态文明

十年来,西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民生大事,草海水质由2012年的劣Ⅴ类到2018年以来稳定在Ⅳ类,滇池流域矿山全面关停并加速生态修复,环草海湖滨生态湿地全线闭合、环滇绿道基本贯通,真正做到“还湖于民”。

以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十大工程为重点,完成109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福文化主题公园、宝珠生态公园等20余个公园(游园),实施丹霞公园、船房河西岸公园等10余个游园绿地景观提升改造;强化绿地建管,新增城市绿地782.31公顷,新建湿地3716亩,城市绿地率达38.7%;实施城市亮美工程,改造、新建路灯19975盏,完成主城区重要节点、道路及111栋楼宇景观亮化;稳步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新建垃圾中转站7座,公厕11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高度重视城市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自2014年开始,对770户农村危房实施拆除重建、修缮加固改造,投入补助资金合计1900余万元。

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治理城市内涝与黑臭水体,强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对197个小区庭院、30条市政管网、464个雨污错混接进行分流改造,有效减轻雨季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房屋风貌整治,成功创建3个省级美丽村庄、6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34个市级各类品牌示范村,团结街道乐居村、白石岩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特色产业提升惠民水平

十年来,西山区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全心全意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速度”,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工作更有“厚度”。

2014年,经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分解测量,西山区166户6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同时,西山区全力做好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和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对口帮扶工作,累计投入区级资金1.22亿元,用于对口帮扶县区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饮水工程、产业发展等项目,受益群众达17.9万人。

充分发挥西山拥有政治、经济、生态多重元素叠加的功能区域优势,规划建设政治重地、产业旺地、生态宝地于一体的功能城区,谋划制定了“主导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产业+机会产业”的“4×3”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西山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产业兴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从“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到“十四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西山区始终聚焦“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主攻方向,不断加强对辖区重点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推动花卉、林果、蔬菜及中药材等重点产业迅速发展,量质同步提升。全区以蔬菜、水果和花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粮食产能稳定提升,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15万吨左右。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禀赋,西山区重点发展生态观光、都市休闲、民族风情体验等产业,以生态采摘、特色民宿、休闲农庄等业态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成功打造团结乐居古村、海口青鱼湾水上乐园等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多合一乡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达到564.90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9.77亿元,2017年至今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92%、17.06%。

教育医疗解居民“后顾之忧”

十年来,西山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坚持高水平普及和高质量发展并重,基础建设和软实力提升并举,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投入到教育的财政资金每年保持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

如今,西山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云南省课程游戏化实验区等多项称号和荣誉。为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西山区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6所,新增学位2.413万个;完成“一乡一公办”幼儿园配建工作,实现了各街道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目前,辖区内有各级各类学校284所、教职工12357人、在校学生146371人。

同时,加强“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指导,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开设体育、艺术、科技、民族文化传承4大领域的36门特色活动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山区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出发点,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力推动辖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年来,医务工作者数量增加2980人,床位数增长4878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云南省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荣获“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群众满意卫生院”等荣誉称号,基层公共卫生评价体系及服务能力居全省前列。

慢病防治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慢性病中心建设率达到90%,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全区慢性病人群提供个体化健康指导特色服务;全省首创的“4+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67个,创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模式,打造居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链条。

“互联网+智慧医疗”实现共享,统筹建设全区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体系,构建医学影像、检验、心电等远程诊断系统,实现全省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艾滋病防治总体流行控制稳定,首创的“3+3X”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模式在2018年纳入《昆明市艾滋病防治手册》,并在2019年9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伦敦会议上与全世界进行交流。

公共文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十年来,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目前,西山区拥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1个、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1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1个,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实现100%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面积从1.06万平方米增至4.7万平方米,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云南省先进水平。

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西山区多措并举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西山区正突出特色重点打造,在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上,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借阅、艺术展览、文化沙龙、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展示、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

西山区结合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质丰富的文旅资源,科学谋划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项目集聚效应,逐步迈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先后打造西山风景区和大观公园两个AAAA级景区,积极引进融创文旅城等具有多种业态的大型文旅项目,依托乡村振兴,观音山小组、白草村小组以全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为突破口,滇池西岸湖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带渐成规模,初步形成“一水(核心)映三廊,七点撑四区,山、水、城联动发展”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打造聂耳和国歌文化体验园,推出精品旅游路线5条,红色文化旅游潜力和经济价值得到释放,与大滇西旅游环线实现紧密融合。推进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西山景区人行步道一期建成,实现人车分流;新建及改建49座A级旅游厕所,实现辖区内A级景区无旱厕。

夜游经济产业聚集,通过创新旅游消费场景,用文化味升华烟火气,打造南亚风情园、公园1903等8个夜经济文旅街区,云纺商业区获评云南省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消费者带来了多元化的夜游体验,助推夜游经济高效发展。

旅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十年来,全区游客接待量由793.59万人次增长到2297.42万人次,年均增长12.54%;旅游收入由70.73亿元跃升至290.0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6.97%。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标签: 昆明市西山区建设区域性 国际中心城市 A级旅游厕所 精品旅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