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秋海津的夏天:一场乡村孩子的交响乐在云南昆明上演

时间:2022-08-01 09:48:25       来源:都市时报

2022年7月16日,一个夏日的周末傍晚。

悠扬的钢琴声响起来了。是久石让的《Summer》,一支属于夏天的名曲。音符来自一个孩子的双手,三角钢琴的黑白键在这双手的敲击下,奏出这段人们熟悉的旋律。

长笛也响起来了。几个孩子一起吹奏着宫崎骏电影《龙猫》中的主题曲《Totoro》,欢快而灵动的节奏,在昆明金鼎科技园18号大厅里回荡着。

《晴朗的日子》《能看见海的街道》《伴随着你》《云宫讯音》《你笑起来真好看》《我和我的祖国》……孩子们认真地演奏着。这是他们作为秋海津乐团成员的第二次演出。这次到昆明,孩子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来省城,第一次与城里孩子同台演奏,有的孩子甚至是第一次坐电梯。但他们并不怯场,因为这时,乐团的指挥和创始人杨敬典老师正手握指挥棒,与他们同台演出。

这些孩子来自大理州宾川县力角镇力角完全小学,年纪最大的还不到12岁。2年前,他们还对乐理一无所知,不懂乐理,没见过钢琴和长笛。但在秋海津乐团,在支教老师杨敬典的精心辅导下,这群乡村孩子开启了与音乐相伴的旅程,打开了人生中的一片新天地。

晴朗的日子

“好,准备!”

“走!”

7月中旬的一天,在力角完全小学的音乐教室里,秋海津乐团正在为来昆明演出进行最后的排练。孩子们手持各种乐器,坐在凳子上,专注地盯着乐谱,认真演奏。杨敬典则挥舞着右手,指挥速度与节拍,双脚不停地合着音乐,打着节拍。

对乐团的孩子们来说,杨敬典不仅是学校的支教老师、乐团指挥,也是一位不可缺少的大朋友。此前,7月2日,乐团已经在大理下关进行了第一次演出,为7月16日的昆明演出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场在昆明举行的名为“秋海津的夏天:一场乡村孩子的交响乐演出”的音乐会,始于杨敬典的一个梦想:让孩子们去昆明,去北京,去大城市,看看这个世界更精彩的一面。作为音乐人和支教老师,他深知乡村孩子学习音乐的艰辛,也一直有为孩子们举办一场专门演出的想法,但限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敬典认识了昆明天玛弦乐团团长马娟。两人谈起了力角完全小学的秋海津乐团,谈起了为乡村孩子举办演出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2022年1月,两人开始准备,让“秋海津”和“天玛”在昆明共同演出一次。找场地、修改方案、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找赞助、为孩子们重新修改谱子、反复排练……为了一个晚上的演出,他们筹划了足足半年。

7月16日晚,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秋海津乐团在昆明成功演出。孩子们乘大巴到昆明后,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彩排,演出的12首曲目经过精心挑选,都是节奏欢快、旋律动听的经典曲目,孩子们喜欢,观众也熟悉。

当晚,位于昆明金鼎科技园18号B座一层的演出场地内座无虚席,阵阵掌声不时响起。孩子们的演奏虽然无法与专业乐团相比,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真挚而热情的表演、欢快的音符在这群孩子手中映射出五彩斑斓的音乐梦想。这一幕,让杨敬典感慨万千。

“孩子们很聪明,学得很快。不会乐器,不懂乐理,这些都不是难事。只要努力和坚持,或许现在他们感受不到太大的变化,也很难说他们的人生会因此有重大的改变。但等他们长大了,这段音乐旅程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收获。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是有无限潜力和可能的。”杨敬典说。

云宫讯音

杨敬典,一个1989年出生的青岛大男孩。他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作曲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一直从事音乐工作,为多部纪录片和电影做过配乐,并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收入可观、工作稳定,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2020年,杨敬典报名参加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谈起这个选择,他说,这是他深藏心中多年的愿望。“当时我已经31岁,再不实现这个愿望,可能就晚了。”

2020年8月,杨敬典来到云南,踏进了宾川县力角镇力角完小的校门。一进校园,杨敬典震惊了:这里的环境,与他想象中“破旧落后”的乡村学校完全不一样。“一个字,新!”

得益于乡村振兴农村教育项目助力,力角完小铺了新的塑胶跑道,建了新教学楼,里面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多媒体设备。但来到学校之后,杨敬典发现: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询问后得知,不仅是力角完小缺音乐教师,镇上9所中、小学加在一起只有3名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音乐课也只是以教学生唱歌为主,音乐教学设备基本没有得到利用。力角完小校长罗克鲜感慨:“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课程,都缺少专业教师。受限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孩子们在课外也很难接触到这些方面的知识。”

这以后,杨敬典便一人扛起了全校15个班600多人的音乐课和三、四年级的四季诗歌课教学任务。杨敬典改变了原来的音乐课教学模式,教唱歌时,他会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教授乐理知识;课后,杨敬典在音乐教室弹钢琴时,会有学生好奇地围拢过来,看他弹钢琴。这样的场景让他开始思索,两年的支教时光,应该给这里的孩子留下些什么?

“现在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其实已经很不错了,缺的是人才。如果有更多的青年人来到乡村学校,为这里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些力量,那么不光是乡村教育以后会越来越好,来自乡村孩子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人生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杨敬典觉得,除了教孩子们乐理、唱歌、欣赏音乐,还应该让他们知道音乐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能让他们拥有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组建乐团”的想法,在杨敬典的心中诞生了。

伴随着你

组建乐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一所乡村小学。乐团成员怎么选?乐器哪里来?乐理学习、训练时间怎么安排?一个个难题摆在杨敬典面前。

当得知杨敬典想在学校里组建一个乐团时,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杨敬典随即开始在四、五、六3个年级宣传,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成员。很快就有学生找到杨敬典,希望加入乐团。一个月时间,一个20多人的乐团很快有了雏形。

接下来,是做好课程安排。为了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打消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疑虑,杨敬典多次到学生家中家访,告知是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排练,不会影响学习,取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农村的父母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对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充满敬意。有家长表态:“只要孩子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家里就支持。”

人有了,但没有乐器,学生又不懂乐理,一切只能从头学起。“一开始说是乐团,更不如说是一个歌唱班。没有足够的乐器,学生们也不知道乐理,不会看谱,所以一开始还是以教唱歌为主。”杨敬典说。

杨敬典联系大学同学和朋友,请他们捐助一批闲置的乐器。很快,第一批乐器运到了学校,但还是不够一个乐团的编制。杨敬典又向“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申请资金支持,也很快得到了回应。加上他自掏腰包购买的部分乐器,经过大半年时间,架子鼓、长笛、萨克斯等乐器先后到位,乐团正式宣告成立。

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好呢?杨敬典思来想去,决定叫它“秋海津”。这个名字来源于杨敬典读研究生时写的一部音乐剧《秋海津小镇的歌声之夜》。这部音乐剧主要讲的是一群喜欢音乐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一场音乐会的故事。当故事在现实中上演,“秋海津”就成了杨敬典的最佳选择。

孩子们不通乐理,看不懂五线谱,对乐器更是陌生。杨敬典就从基础教起,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孩子们认识音符,讲解节拍,手把手演示乐器。音乐很美好,但学习音乐的过程很枯燥。为了让孩子们坚持下去,杨敬典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练习20分钟,玩20分钟;有时,他也会亮出严师手段。

“孩子毕竟太小,我是成年人,能预见到一件事情的利弊,小孩很难预判这些。像学音乐这种事,需要磨炼和坚持,小孩子不太容易做到。”杨敬典说,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发现学校不少孩子是有天赋的,不仅是音乐,在诗歌、体育、绘画方面都有天赋。只是受限于生长环境和教育资源,潜力没有激发出来。

你笑起来真好看

有了音乐,秋海津乐团的很多孩子拥有了表达自己、抒发情绪的窗口。笑声,成为乐团排练时的日常。

今年读五年级的曾少淇,曾经是乐团的长笛手。2021年,村里孩子放鞭炮时不慎伤及她的耳膜,经过治疗回到乐团后,她发现,练习长笛时会出现耳鸣,无奈只能暂时退出乐团。但在乐团的短暂时光,让曾少淇深深喜欢上了音乐。

“我觉得,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能吹长笛了,曾少淇就把目标放在对耳膜影响更小的唱歌上。经过不断练习,她又重新回到乐团,担任主唱。7月16日的演出中,这个12岁的小女孩演唱了电影《千与千寻》的插曲《再度》,歌词则由杨敬典重新填词。“无论多远啊,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到,属于我的那个终点……”歌词表达了杨敬典给孩子们的祝愿。

今年六年级的周爱香是乐团的钢琴手,也是乐团的团长。她的家离学校很远,平时只能住校,杨敬典去家访时,见周爱香正在烟熏火燎的厨房里帮父母做饭。这个懂事的孩子学钢琴很快,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令杨敬典印象深刻。

经过一年的学习,杨敬典为周爱香报名参加勃拉姆斯国际音乐大赛,并和朋友们一起为她筹集了前往北京参赛所需的费用。这个一年前还不知乐理,只是在电视上见过钢琴演奏的孩子,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了线上初赛和晋级赛,登上了2021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决赛舞台,并拿到了非专业少儿组金奖。

“收到娃娃获奖消息的时候,只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一个山里孩子可以拿到这样的奖。感谢杨老师,谢谢他让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周爱香的父亲周富明用朴实的话语表达着对杨敬典的感谢。女儿拿奖后,这个黝黑的农民汉子摆了一桌杀猪宴,请杨敬典到家里,喝了个酩酊大醉。

“只要吹起萨克斯,我就好像忘记了所有烦恼,就很轻松。”杜徐源是乐团的萨克斯手。第一次进音乐教室,听到老师吹奏萨克斯,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当时还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加入乐团后,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习萨克斯上,为此压缩了自己的课外时间。放学后,他首先完成家庭作业,然后在周末、假日里练习萨克斯,每天超过3个小时。

杜徐源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周末回外婆家,为外婆演奏一曲他刚学会的曲子。外婆的鼓励和笑脸,成了杜徐源学习音乐的强大动力。

能看见海的街道

“我要当架子鼓大师”。

“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歌唱家”。

“我要在音乐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杨敬典为力角完全小学带来了音乐,重塑了不少孩子的理想。他们开始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走出大山,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热情和兴奋。

今年,杨敬典就要结束两年的支教生活,离开小镇了。他说,让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乐团的这群孩子。“我担心后面没人来接手乐团,没人带他们继续学习音乐。”

为了让秋海津乐团继续走下去,杨敬典几个月前就开始整理谱子,归纳教学方法;多次与“美丽中国”和学校沟通,希望将秋海津乐团保留下去。在学校的支持和“美丽中国”的协调下,之后,将有一名在昭通支教的音乐老师来到学校,继续乐团教学。

“我们希望以秋海津乐团为起点,培训我们的老师,然后在师资力量成熟时,在每一个学校都组建一个乐团,让更多的孩子热爱音乐,让音乐去影响更多的孩子。”校长罗克鲜说。

“我们是桃花梨花,多么美的比喻!我们会成为丰硕的果实,多么美好的未来!当繁花满枝,当硕果累累,我们谁也不会忘记抚育我们的树根……从2020到2022,有欢声有笑语。您教我的五线谱我都还记着呢,高音符号、低音符号我都分得清了……相信,我们一定会在下一个路口相遇。”

得知老师即将离开,孩子们低头啜泣。在周爱香的组织下,孩子们一起写下一首长诗,用文字表达对杨敬典的不舍与感激。在听到孩子们回忆他平时的教学习惯,重读教学用语的时候,杨敬典红了眼眶,几度低头抹泪。

音乐的种子已经种下,对未来的向往已经发芽。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会越过大山的屏障,看到大海,看到远方。

标签: 杨敬典为周爱香报名 勃拉姆斯国际音乐大赛 你笑起来真好看 秋海津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