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链 >

壮族会鼓:添喜庆之气 跨历史长河

时间:2022-04-05 11:50:34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咚,咚咚,咚咚咚!”众鼓齐鸣,声传四方!当马山壮族会鼓敲响后,现场气氛就会热闹起来。“壮族三月三”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马山县山城壮鼓协会会长梁耀京,听他讲述壮族会鼓的悠久历史。

跨越千年历史长河

“马山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马山县山城壮鼓协会会长梁耀京说,《隆山县志》有记载:“击鼓之习,相传已久,今犹未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为自由娱乐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赛鼓之乐。”

起初,壮族会鼓有三个功能:一是借鼓声壮村威,警报外袭;二是借鼓声驱邪镇妖,保佑平安;三是新春祈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表演壮族会鼓时,表演者击打动作整齐划一,鼓点节奏分明,穿插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打法,配以清脆响亮的锣、钹声,整个场面鼓声雷动,气势磅礴,深受百姓喜爱。每逢春节或大型活动,当地群众都喜欢以会鼓助阵,增添喜庆祥和之气。

2008年,马山壮族会鼓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变化中彰显魅力

古朴的壮族会鼓,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展。梁耀京介绍,起初,会鼓多用粗大的樟树、榕树或枫树等原木挖空制成,木质坚硬。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表演的17面鼓中,最大的“鼓王”已有450岁高龄,它是用樟木和两张黄牛皮制成的,重200多公斤。

如今,砍伐老树制鼓的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壮族会鼓改用椿树板拼接代替,其表面会增加各种壮族图腾、元素,看起来更加精美。鼓面则依旧选用黄牛皮作为原材料,牛皮经过重复加工和定型后更加耐用,声音更响亮。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爱上壮族会鼓,这一项目的传承人与团队还不停地挖掘壮族会鼓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使壮族会鼓与时俱进。

梁耀京说,以前的鼓谱是口口相传的,如今在壮族会鼓进校园活动中,他们便在鼓谱中加入数字、简化鼓谱,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目前,他们的团队中已有两名五六岁的小鼓手。他希望团队里的年轻人通过学习、体验,让壮族会鼓这一民间文化技艺代代相传下去。

标签: